
在某大型食品集团最新投产的植物基蛋白饮料生产线上,一项解决蛋白沉淀难题的核心技术正在高速运转。这项被行业称为“稳态化锁鲜”的专利发明,源自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硕士生王明(化名)的毕业课题。他感慨:“在校期间选修的数据科学、管理学的课程,以及参与的校企攻关项目,让我同时掌握了实验室研发、生产线成本控制、数据思维的‘三重能力’。”
王明的成长轨迹,映射着北京工商大学破解食品产业人才困境的创新实践。面对食品工业4.0时代智能化转型浪潮,传统单一学科培养的人才难以应对产业链融合挑战。北京工商大学首创的“工商一体化T型人才链式培养体系”,近三年已培养出数百名既精通食品科技又熟稔商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被中粮、伊利、玛氏等头部企业争相录用,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8%,平均起薪超出传统培养模式毕业生25%。
打破学科壁垒:实验室走出的“产业链操盘手”
“过去研发人员埋头做实验,却不知道技术转化需要过多少法规关;市场团队推广新品,却不理解工艺瓶颈在哪。”食品与健康学院院长王彦波教授指着智慧教室中正在进行的场景化教学说。此时,商学院教授带着学生分析某功能性饮料的消费者大数据,跨国企业法规总监通过视频连线解读欧盟最新添加剂标准——这样的跨学科课堂已成常态。
该校在“工商一体化”背景下,创新构建的“T型知识双链”彻底打破学科藩篱:在纵向专精链上,重构食品科学核心课程,人工智能配方优化、区块链溯源技术、精准营养干预等前沿模块被植入教学。研究生可自由组合“未来食品科学”、“生物信息学”等特色课程包,某博士生开发的“基于机器学习的风味预测模型”已应用于冬奥会运动员餐单设计。
在横向融合链上,商学院教授带队组建“食品+商科”混编团队,三年共同斩获包括“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在内的2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创业大奖。专业型博士生和硕士生全部实行双导师制,具有商业运营背景的企业导师一方面参与开发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从商业视角对课题实施情况开展指导。
产业链需求倒逼培养:把企业痛点变成毕业课题
走进某白酒企业,研究生张琪(化名)正在测量酒醅温度和酸度,她发现某窖池温度异常升高至45℃。她仔细分析后对车间师傅说到:“这是酵母菌过度繁殖引起的升温,得加糠壳调节透气性”。在采访中,张琪表示“企业行业问题成了我的论文方向。”她展示着校企联合指导日志上密密麻麻的批注。
这种“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的培养模式,研究生承担了主要技术攻关课题。“高产酱香型白酒关键风味酯菌株资源发掘及应用”、“低GI特色杂粮和木本粮食精深加工技术”、“双重修饰植物蛋白高湿挤压技术”、“干腌火腿低盐腌制技术”、“天然微脂体包覆姜黄素高效稳态化新技术”等一系列案例突破了企业技术瓶颈,提升了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的课题既要有学术创新点,更要有明确的产业化路径”,食品与健康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新旗教授说:“我们开发的大豆活性肽,在实验证明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血脂和血压的效果后,必须联合企业开展消费者感官测试和成本核算,确保产品的生产成本控制在市场可接受范围内。”
打造产教融合“北京样板”:从技术突破到标准输出
在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程中,北京工商大学定向培养大健康背景下食品类工商一体化紧缺人才正发挥显著优势。与北京生命科技研究院共建的“风味科学实验室”,正在以引领风味科学领域创新发展为导向,将建设成为风味科学领域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培养模式的辐射力也不容小觑。北京工商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共建,实现教师的交流机制,联合培养学生。逐步构建了京津冀食品产教协同体,辐射天津、河北等地高校,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每年举办京津冀食品科技学术年会和大学生食品节活动等。通过深度绑定首都食品与大健康产业特色,构建“科技创新-场景应用-商业转化”一体化培养生态,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提供了人才支点,同时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产教融合“北京方案”。
“当看到我们的毕业生能同时掌握研发和分析市场实盘配资最优秀的公司,明白自己研究技术的商业价值时,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食品与健康学院院长王彦波教授表示。随着这套培养范式向智能制造、大健康等领域延伸,这座扎根首都的高校正用实践书写产教融合的“北京方案”。
明辉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